活道教育中心



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: http://www.livingword.edu.hk/

Email: lampunlee@livingword.edu.hk

2014年9月25日星期四

壹週刊:優化強積金每月發放養老金

關於香港應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,已經討論了近半個世紀。到上世紀90年代,港英政府曾經作過廣泛諮詢,最終決定引入強積金計劃,放棄推行隨收隨支的「老人退休金計劃」。

二十多年後,社會再次討論全民退保,實應吸收其他國家這方面的經驗,以及考慮到香港未來人口結構的轉變,並配合現存的退休金計劃,提出一套全面而財政上可持續的全民退保方案。

自從2000年12月推行強積金計劃後,絕大部分就業人口的退休生活已得到一定的保障。根據積金局最新資料,現時已經有270萬人(包括僱員及自僱人士)加入強積金計劃,戶口結餘累積至5,000多億元。此外,接近40萬人參與其他職業退休計劃(ORSO),累積資產近3,000億元,20多萬公務員可獲長俸,公務員退休金準備高達8,000億元。上述三項退休金準備,合共超過1.6萬億元。

過去數十年,香港經濟增長不俗,投資市場回報十分理想,加上港人儲蓄率高,大部分年過60的人已累積一定財富作為退休之用。因此即使實行全民退保,亦應集中支援那些年老無依,缺乏足夠儲備的長者。

相信大部分港人都反對要求打工仔額外供款(僱主供款其實也是來自打工仔),去承擔全民退保的財政責任。對於年輕力壯的打工仔來說,政府首要任務是改善強積金「食水深」,回報率偏低的情況。即使實施「半自由行」後,強積金的平均收費率仍接近1.7%,5,000多億元戶口結餘,一年便被蠶食近100億元。粗略估計,過去13年,強積金中介人及基金公司至少收取超過700億元費用,這還未計算基金經理買買賣賣的交易費用。

早前積金局諮詢公眾關於引入「核心基金」的意見,期望能夠降低收費和提升回報,是朝着正確方向發展。然而,即使打工仔參與強積金或其他退休金計劃,但由於投資回報沒有保證,到65歲退休時又不知市況怎樣,實在擔心退休生活得不到足夠保障。政府可以優化強積金計劃,由私人或公營機構提供「核心基金」給打工仔參與,除了保證最低回報外,還會承諾他們只要供款達到某一年期和累積一定金額,到65歲退休時,每月至少可以獲發一定金額的養老金,金額隨通脹調整,類似公務員長俸。這便可讓他們安心供款,退休生活得到足夠保障。

退休長者若沒有足夠積蓄和公積金,但擁有自住物業,政府可協助他們申請安老按揭,每100萬元樓價每月可領取約2,000元年金,直至終老。納稅人向退休長者提供生活津貼,而他們數以百萬元計的物業卻可留給下一代,實在於理不合。

透過「核心基金」,公務員長俸和安老按揭,向擁有足夠資產的長者每月提供一定金額的退休金,相信已能夠解決大部分退休長者的基本生活問題。政府有限的公帑,就可以集中支援那些沒有足夠積蓄,又沒有自住物業的退休長者。

期望政府研究推行全民退保的同時,可以把優化強積金(及其他退休金)計劃一併考慮,設計一個財政上持續可行,而又能夠保障所有退休長者基本生活開支的制度。




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,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
活道教育中心 http://www.livingword.edu.hk
作者網誌:lampunlee.blogspot.com
壹週刊 | 2014-09-25 |A008| 時事| 壹角度 By 林本利

2014年9月18日星期四

壹週刊:長線投資不要炒賣

不知何故,筆者竟然成為上期(1279期)《壹週刊》的四位封面人物之一,與李福兆、盛智文和David Webb等投資界名人走在一起,實在感到自慚形穢。細閱內文,發覺有不少問題,故此有必要在此澄清。

筆者記得今年9月8日星期一早上11時許,《壹週刊》記者來電,要求筆者推介一隻股票,並且作詳細錄音訪問。由於當日正值中秋節,筆者下午要探望母親,故此只和記者談了數分鐘,表示沒有時間進行詳細訪問,電話對話中亦沒有提及本人的資產(和負債)。

過去三期,筆者在此專欄推介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智慧,指出長線投資和價值投資的重要性,並認為對自己一生受用,又怎會鼓勵短線炒賣?筆者約四年前決定離開理大,申請提早退休,開展人生下半場,其中一個「任務」正是從事理財教育。之後在報章、雜誌撰文,又到教會、學校、政府部門及非政府組織(社福機構)演講,並且開班,推廣審慎理財,最近把課堂內容整理,出版《與我一生的理財之道》一書。

筆者過去十多年,遇過不少「炒樓」、「炒股」的人,在樓市和股市中損失慘重,連累家人,故此從來不會教人炒賣,自己也不會參與炒賣。對筆者而言,投資是抱有中長線持有資產的心態,定期收取股息、利息或租金;至於炒賣,則只是希望短期內資產價格颷升,然後沽售離場。

筆者考慮投資一個高風險項目時,例如買樓、買股票或外幣,必定查問自己,該項目未來兩、三年,是否每年可以帶來10%的回報?經過翻查過往資料和對未來作出評估,若是有六、七成把握,才會決定入市。動用的資金,亦是未來幾年「唔等使」的錢,故此不會出現賤賣資產的情況。筆者一直相信,只要小心謹慎,不過分貪婪和恐懼,每年賺取10%的回報並不困難。

上期提到筆者「炒股」平均每年回報兩成,絕非事實。筆者退休後主要依賴投資收入(包括股息、利息和租金)過活,不會經常買賣股票,浪費時間和金錢,一般只會在五月前放售兩成股票,過了五月和六月後再部署入市。所持有的股票,絕大部分是高息股和指數基金,股價波幅較小,適合長線持有。間中可能持有某些股票(例如近期的大唐發電和中移動等),數月間股價颷升兩成,才會考慮沽出套現。

至於上期提到筆者亦擅長「炒樓」,同樣與事實不符。內文提到筆者在2004年購入碧瑤灣單位,到2010年因計劃離開理大而沽售,持有六年多,其間一直用作收租,並無空置,又怎能算「炒樓」?2010年沽售碧瑤灣單位後,把資金用作購入北角寫字樓,免費給學生及教友作為辦學之用,亦方便離開理大後與好友及傳媒接觸,把自己所學和擁有的回饋社會。至於近年寫字樓價格急升,這是後話,實非筆者始料所及。

筆者與太太工作近10年,才儲足首期購買第一個私人住宅物業。之後隨着薪酬上升,再購入物業給雙方父母居住。後來子女出世,家中聘用外傭,故此需要轉換較大的單位,透過換樓累積財富。但20多年來,家庭成員的人均居住面積,維持每人大約200平方呎,夫婦的生活水平沒有多大轉變,深信一切是上帝的恩典,有衣有食,便當知足和感恩。

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,筆者一直致力推動理財教育,強調財富不是永恒,港人應當善用豐厚財富,造福人群,不應只懂不斷累積,遺害下一代。過去多年亦一直身體力行,學習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的道理,日後有機會將和讀者分享這方面的經驗。




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,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
活道教育中心 http://www.livingword.edu.hk
作者網誌:lampunlee.blogspot.com
壹週刊 | 2014-09-18 |A008| 時事| 壹角度 By 林本利

2014年9月16日星期二

蘋論:社會撕裂 前景堪虞

今日在「蘋論」發表文章後,就會暫別《蘋果日報》。

筆者自1999年7月獲《蘋果日報》邀請,開始在《蘋果日報》撰文,主要評論公用事業和公共政策,直至2005年7月因工作安排,停寫了一段時間。2011年5月,從理工大學的工作退下來,應總編輯張劍虹的邀請,再為《蘋果日報》撰文,文章發表在個人專欄「林氏力牆」,之後轉戰「蘋果論壇」及「蘋論」,不經不覺又過了三年多,是時候休息一下。

過去三年多(40個月),總共寫了200多篇文章,平均每月大約發表6篇文章,要付出的時間遠超過筆者原先估計,不時睡得不好,腦海中重複思考文章內容。在報章公開發表文章,不少內容極之敏感,涉及財閥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當然要做足資料搜集,以免被人控告誹謗。在媒體發表文章20多年,試過被兩間上市公司威嚇採取法律行動,但由於手上資料充足,加上有律師朋友幫助,他們最終也知難而退。其後兩間公司都爆出醜聞,遭到證監會及廉署調查,更有高層因此而下獄。

筆者在《蘋果日報》發表文章,從來不為私利,一心一意希望香港社會能夠變得更公平、公義和廉潔。從來沒有私下收受過任何財閥或商家的利益(包括內部認購物業),報社給予稿酬也全數用作捐獻。個人相信公器不能私用,但現實世界確實有不少一面收受財閥利益,一面收取報社稿酬,私下不斷為財閥和既得利益者做游說工作的學者、專欄作家和評論員。

筆者相信「讓事實說真話」,過去一些言論損害財閥利益,自然被他們的打手肆意攻擊。但對於這些攻擊,個人並不畏懼,深信真理越辯越明。過去20多年,眼見香港在財閥管治下,競爭優勢下降,官商勾結及貧富不均問題日趨嚴重,年輕人發展空間及社會流動性大減,權貴為私利而扼殺香港政制發展,實在感到十分無奈和難過。過去不少官員及商界朋友提醒筆者,香港勝在有ICAC,故此很難出現官商勾結的情況。但近年港澳兩地揭發多宗涉及特首及高官的貪賄大案後,相信沒有人再會否認官商勾結問題的嚴重性。

在《蘋果日報》發表文章,除了要付出時間做足搜證工夫外,還要花上不少時間去閱讀網民的回應。每個網民的回應,不論是褒是貶,抑或純粹謾罵,我都會細心閱讀,思考內容,但沒有時間逐一作出回應。香港是個自由和多元的社會,故此市民對政經議題自然有不同意見。個人從來不相信謾罵可以改變社會,應該繼續以和平和理性的方式,對社會不公不義的事發聲和進行抗爭,這才是香港未來的出路。

筆者年輕時得到老師及教會導師的扶持,故此十分重視青少年工作。過去在大學教過不少青年人,當過教會青年團契導師,亦接觸過不少有理想和抱負的傳媒工作者,筆者是清楚瞭解他們對政經制度的不滿,亦十分關心他們的就業和住屋需要。過去有機會出任公職時,一直盡力去改變制度上的不公義,嘗試努力擴闊年輕人的發展空間。特別在表演藝術方面,看見梁振英拒絕發牌給港視,扼殺創意產業,迫使更多年輕人上街抗爭,實在感到悲憤。現在因政改問題,面對香港社會嚴重撕裂,失去互信,走中間溫和路線的人被迫走上抗爭之路,又怎不叫人沮喪,對前景感到悲觀。

在此衷心感謝讀者的支持和對文章的回應(不論是褒是貶),亦感謝《蘋果日報》提供的公共空間,港人實應好好珍惜香港的言論自由。

(按:早前筆者撰寫關於旅遊業的報告,現得有關方面同意公開整份報告,有興趣讀者可到筆者個人網誌查閱:http://lampunlee.blogspot.hk)




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,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
活道教育中心 http://www.livingword.edu.hk
網誌:lampunlee.blogspot.com
蘋果日報 | 2014-09-16 |A08| 專欄專論| 社論 | 經濟學家 林本利

2014年9月11日星期四

壹週刊:巴菲特的投資智慧(二)

1956年,巴菲特以100美元入股成立投資公司(之後收購巴郡),當時他不過26歲,之後30多年,他的投資表現一直遠遠跑贏大市,公司股價每年以30%的速度增長。

踏入上世紀90年代,美國科網(及電訊)公司股價急升,向來着重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巴菲特,看不到科網公司有什麼長線投資價值,故此沒有收購高增長的科網公司,以致巴郡的表現一度跑輸大市。直到2000年,科網股泡沫爆破,一眾科網公司股價急挫,有些下跌超過九成,甚至要破產。巴菲特控制的巴郡,不單避過科網股災,還可趁低吸納股權。

科網(及電訊)公司股價急升,向來着重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巴菲特,看不到科網公司有什麼長線投資價值,故此沒有收購高增長的科網公司,以致巴郡的表現一度跑輸大市。直到2000年,科網股泡沫爆破,一眾科網公司股價急挫,有些下跌超過九成,甚至要破產。巴菲特控制的巴郡,不單避過科網股災,還可趁低吸納股權。

兩年後,他在致股東的信中,形容金融市場上衍生工具氾濫,是個計時炸彈,大殺傷武器。同樣,投資市場對巴菲特的警告充耳不聞,繼續濫發衍生工具,大做槓桿,次按證券產品愈發愈多,債務愈滾愈大。到2006年美國樓市從高位下挫,投資銀行手上的次按證券產品及其他衍生工具的價值大跌,開始出現信貸違約危機。到2008年3月,摩根大通收購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。同年9月中,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因為得不到財政部擔保,最終找不到買家,要申請破產保護令,觸發全球金融海嘯。

其餘三大投行,美林證券由美國銀行收購,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亦要努力尋找其他投資者收購股權和注資,方能避過一劫。當日巴菲特說過:「潮退時便知道誰沒有穿泳褲游泳了!」美國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教人投資,自己卻不善理財,不是破產,就是要用納稅人及其他人的錢去打救,十分諷刺。巴菲特在金融海嘯期間以賤價認購高盛50億美元優先股,每年收取十釐利息,之後在2013年行使認股權,未花一分錢便成為高盛十大股東。

巴菲特另一經典之作是在2003年3月入股中石油,以每股1.6-1.7元 購入10%H股。到2007年7月開始,趁國企股炒得如火如荼之際,分多次全數出售手上股權,配售價由每股11.5元至15元,套現約300億元,四年半大賺七倍以上,連同股息,每年複式回報高達70%。當年藉着港股直通車及中石油發行A股兩大利好消息帶動,中石油股價一度高見20元,不少人取笑巴菲特過早出售中石油。但2008年9月爆發金融海嘯後,中石油股價急挫至4元,那些之前取笑巴菲特的人,正陷於水深火熱中。

巴菲特選股是以每年賺取10%回報為目標,若沒有足夠把握就不會採取行動。而事實上,他投資的實際回報是每年賺取20%,是目標的兩倍。除了認清投資目標外,巴菲特其他的投資座右銘,包括要簡單、直接和認識投資項目;要有冷靜的頭腦、理性判斷和獨立分析能力;以及要有耐性,戰勝貪婪和恐懼。

巴菲特長期高據福布斯富豪榜前三位,現時擁有財富超過500億美元(4,000多億港元)。他承諾將財產99%捐給慈善機構,2006年率先把85%捐給五個慈善基金會,當時股份總值370億美元(接近3,000億港元)。巴菲特慷慨捐出身家,造福下一代,實在值得本地和內地富豪學習。

巴菲特有三個兒女,三人都大學輟學,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。大女蘇茜是個快樂的家庭主婦,在家鄉奧馬哈開了一間針織廠,積極參與慈善工作。大兒子霍華德從小喜愛挖掘機,後來成為一個農場主人和攝影師,並幫助巴菲特守護巴郡傳統。細兒子彼得是個音樂家,得到巴菲特支持,選擇離開大學走音樂之路。他後來寫了一本書,書名叫《做你自己: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》。看看本地富豪,又有多少個願意讓子女做回自己,選擇自己喜愛的事業?




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,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
活道教育中心 http://www.livingword.edu.hk
作者網誌:lampunlee.blogspot.com
壹週刊 | 2014-09-11 |A008| 時事| 壹角度 By 林本利

2014年9月9日星期二

蘋論:政制不公 助長貪腐

人大常委會就2017年特首普選「一錘定音」,設下候選人為「二至三名」,提委會由「四大界別」1,200人組成和「五成門檻」等框架,明顯將普選變成篩選,侮辱港人智慧。篩選框架拍板後,香港一眾政治既得利益者相繼出動軟銷和硬銷篩選方案,當中包括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。

董建華「出山」推銷篩選方案,實在叫人感到意外。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欽點的董建華,正是現行政制的得益者(和失敗者),個人及家族生意與財閥存着千絲萬縷關係,在任時向財閥輸送巨大利益,現在勸港人接受篩選方案,完全缺乏說服力。

筆者大學畢業後投身教育工作,原本只是打算當一個普通中學教師,過安定的生活,對政治興趣不大。1988年取得碩士學位之後,有機會轉職至理工學院(理大前身),獲學院資助到英國進修博士課程。當時看過一些本地學者撰寫的文章,觸及電力公司利潤管制、貨櫃碼頭及電訊市場缺乏競爭等議題,故此選擇專注研究香港的公用事業政策。

1995年完成博士論文,開始將論文內容在報章、書籍及期刊發表,隨即遇到財閥的威逼利誘。財閥會向學者送上內部認購物業的機會,提供巨額研究資助、顧問服務費和非執董薪酬,又會向大學捐款,直接間接干預學術自由。倘若學者仍不肯「埋堆」和「收聲」,就會收買「專欄作家」及「另類學者」向他們發動攻擊,不容許旗下媒體出現他們的聲音和畫面。加上筆者知悉一眾屋宇署及地政總署高官,以及財金官員竟然不避嫌地向財閥內部認購物業,當時就對香港的未來不敢樂觀。

九七回歸後,董建華把《競爭法》丟進垃圾箱,容許地產商以「八萬五」為由,賤價獲批大量土地興建住宅,在跌市中仍賺個滿堂紅。董建華推動創新科技產業和表演藝術,又鼓勵環保,但結果是製造科網泡沫,向財團輸送數碼港和西九文娛區利益;之後又以環保為由容許地產商興建大量「發水樓」圖利,破壞環境。原本不應興建的新電廠就獲批准興建,應該興建的十號貨櫃碼頭就不見影蹤,讓財閥可以收取全球最高的碼頭費,連帶航運公司也大賺,令本地貨運業逐漸失去競爭優勢。

本地一眾財閥及寄生於財閥的商家、政客和專業人士,能夠透過壟斷市場及與高官勾結而賺取巨利,明顯與小圈子選舉特首的政治制度有關。2012年3月梁振英爆冷擊敗唐英年成為特首,打亂財閥的部署,廉署隨即拘捕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及新地高層,之後立案調查前特首曾蔭權及前廉政專員湯顯明,公眾才得悉香港政制不公所產生的貪腐問題,已到了極之嚴重的地步。

政制不公正損害香港的人權、自由、法治和廉潔等核心價值,讓少數人享有政治特權。中央政府要求香港的行政、立法及司法三權合作,到現在相信法院及法官還未妥協。不少涉及財閥及公職人員的案件,卻遲遲未能結案;過往亦出現過律政司司長以公眾利益為由放生涉貪的商人。

相信不少本地財閥、商家和高官,以及他們的子女,擁有外國護照或「居英權」。這些人只視香港作為賺錢的地方,盡量利用政治特權去謀取最大利益,賺盡最後的一分一毫,情況與內地貪官相近。但相信有更多真心愛惜香港這個家的港人,特別是年輕一輩,不想香港繼續沉淪,與內地的貪腐體制接軌,故此反對人大常委會提出的篩選方案。

董建華若想國家好、香港好,就不應與財閥走在一起,去支持一個鼓勵官商勾結的小圈子選舉制度和特首篩選方案。反而應該善用國家領導人身份,向當權者進諫,在香港落實真普選,在內地推行政治體制改革,釋放因政治原因被囚的異見人士、民運人士、維權律師、作家和學者,讓他們可與家人在中秋節及國慶期間團聚。




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,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
活道教育中心 http://www.livingword.edu.hk
網誌:lampunlee.blogspot.com
蘋果日報 | 2014-09-09 |A08| 專欄專論| 社論 | 經濟學家 林本利

2014年9月4日星期四

壹週刊:巴菲特的投資智慧(一)

十多年前,連續看了幾本關於巴菲特投資策略的書,綜合股神如何能夠長期跑贏大市,確實一生受用。雖然不少人都認識巴菲特的投資策略,但所謂知易行難,特別是近幾個月股市和樓市都大升,很容易便把這些智慧忘記得一乾二淨,故此有必要撰文提醒自己和讀者。

從巴菲特的傳記得知,他出身於一個頗為富裕的家庭,父親(霍華‧巴菲特)曾任大學報章編輯,婚後當過證券經紀人及國會眾議員,理財觀念被指保守,但1964年過身時仍遺下56萬美元遺產。

雖然巴菲特家境富裕,但很早便要兼職工作,五歲時在祖父經營的雜貨店售貨,11歲開始在父親的證券經紀行工作,有機會接觸股票買賣,學懂長線投資的重要性。14歲負責兩份報章的派送工作,把賺到的工資用作買地。派報的工作亦令他知道特別多家庭閱讀《華盛頓郵報》,憑此訊息日後買下該報大量股權。

除了父親外,巴菲特最推崇的另外兩人是他的恩師,分別是班傑明‧葛拉漢(Benjamin Graham)和菲利普‧費雪(Philip Fisher)。巴菲特閱讀葛拉漢的著作《智慧型投資人》(The Intelligent Investor)後,奠定投資方面的基礎,就是重視分析企業數據,找出有價值的投資。從另一恩師費雪中,巴菲特學會企業前景對投資者的關鍵意義;沒有前景的企業,即使股價再低也不要買。

1954年,巴菲特24歲,應葛拉漢邀請到他的投資公司工作;兩年後,葛拉漢退休,投資公司解體,巴菲特回到家鄉奧馬哈(Omaha),在家人面前宣布要在30歲前(即四年後)成為百萬富翁。父親及親友合資了10.5萬美元,當中包括巴菲特的100美元,讓他成立首個投資合夥事業,即巴菲特聯合有限公司。公司由1956年至1969年,取得平均每年30%的複式回報,遠優於市場7-10%的回報。

1962年,巴菲特的投資公司開始收購巴郡(Berkshire Hathaway,有譯波克夏‧哈薩威)。當時巴郡不過是一間紡織公司,從事夕陽工業,只因市值低於公司營運資本,才得到巴菲特青睞。原本巴菲特打算把手上股權售回給公司,只因公司負責人臨時調低股價0.125美元,觸怒了他,才反過來大手購入巴郡股權,控制公司及辭去反口的負責人。

這一時衝動,令巴菲特日後損失巨大。他曾經說過,認購巴郡股權,而沒有把金錢直接投資在保險業,是他一生最大的投資失誤,令他之後45年損失2,000億美元的投資回報。巴菲特故意保留巴郡這紡織公司的名稱,目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再因一時衝動而作出缺乏理性的投資決定。

巴菲特上世紀50及60年代投資GEICO保險業務、迪士尼和美國運通,70年代在股市低殘時收購《華盛頓郵報》、美國廣播公司,80年代購入通用食品、可口可樂和吉列刀片,當時其他投資者並不看好。但巴菲特認為這些老牌公司的業務家傳戶曉,相信它們提供生活必需品,具有龐大市場潛力,故此力排眾議,大手入貨作長線投資,日後為巴郡取得極高的回報。

重視企業數據和生活體驗,吸取失敗教訓,以及在股市低殘時人棄我取,以遠大目光看企業前景,正是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智慧。(按:內容參考Wikipedia及鹿荷:《巴菲特的投資聖經》,台北:采竹文化,2003年。)




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,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
活道教育中心 http://www.livingword.edu.hk
作者網誌:lampunlee.blogspot.com
壹週刊 | 2014-09-04 |A008| 時事| 壹角度 By 林本利

2014年9月2日星期二

蘋論: 為何要逼港人走上抗爭之路?

2014年8月31日,全國人大常委為香港2017年特首普選全面「落閘」,直接戳破港人30年的普選夢。同一日,澳門特首小圈子選舉,崔世安在沒有對手下「高票」連任。另外傳出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被免職,13名省委常委中近半被拿下。中國省市和特區領導人的欽點和下馬,果然別具特色。

中共建國60多年,頭30年把全國人民的精力投放在政治鬥爭中,不斷挑動階級矛盾,人民鬥人民,弄到整個國家一窮二白,經濟瀕臨破產。1976年毛澤東逝世,「四人幫」被捕,鄧小平復出,嘗試撥亂反正,在1978年宣佈推行改革開放政策。鄧在深圳及沿海多個城市成立經濟特區,成為改革試點,效法香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,吸引港商和外資回到內地投資。

1984年,中國與英國簽訂《中英聯合聲明》,中國承諾香港九七回歸後,會落實鄧小平提出的「一國兩制,港人治港,高度自治」的方針。雖然中共領導人作出承諾,之後更在《基本法》內寫明香港最終會有普選,連民建聯亦以爭取2007及2008年雙普選作為黨綱,但由於中共過去假話謊話實在說得太多,欺騙億萬同胞和回歸華僑,故此仍然無法制止港人的移民潮。那些願意留下來的人,一心希望共產黨會不斷改進,信守承諾,落實港人治港和雙普選。並且在回歸後50年內覺醒,效法港澳台兩岸三地推行普選,讓人民當家作主選出領導人,建設民主中國。

九七回歸後,中央政府已欽點了三名特首,全部都徹底失敗。首任特首董建華不斷向財閥輸送利益,賤賣土地,最後被迫「腳痛」下台。繼任人曾蔭權試圖糾正董建華的錯誤政策,包括「西九」推倒重來,取締「發水樓」,引入競爭法等,但最終因接受富豪「海陸空」款待,離任前要接受廉署調查,難兄難弟許仕仁更被廉署拘控。至於現任特首梁振英,原本不少市民對他還有一點期望,但經過僭建事件、港視發牌風波,以及放生地產商預售樓花,支持度大幅下挫。

回歸後17年,三名特首由中央欽點,再經由大多數沒有個人自由意志的選委選出,完全缺乏認受性,不用向市民問責,只須向選委投桃報李,給予政治和經濟利益,製造貪腐。2017年特首普選,正好改變上述現象,透過200萬名選民投票,選出具有認受性的特首,自然可以改善管治,減少政治爭拗,令施政更加暢順。

香港落實真正普選,對國家亦有積極意義和示範作用。過去數十年中共一直無法順利將政權移交,要透過權力鬥爭,鬥個你死我活才能安排好接班人。若領導人缺乏威望,由他們欽點或「叮走」接班人又如何服眾?中國走民主道路,以和平非暴力方式轉移權力,才能真正成為大國,是億萬中國人的期盼。那些只顧私利的當權者,不想中國真正富強,繼續封閉落後,遭世人白眼。

當權者指香港少數人勾結外國勢力,為到國家安全着想而要為普選「落閘」,但他們至今仍拿不出實質證據去支持說法。若說勾結外國勢力,董建華本人及家族生意與美國有緊密關係,曾蔭權接受英國封爵,梁振英子女留英,在英國置業,個人財產存放在離岸公司,表面上更像勾結外國勢力,但仍然獲得欽點。若只是少數港人勾結外國勢力,當權者又何須擔心少數人可以操控普選結果?

相信大多數港人會接受一個沒有公民提名,但提委會真正具有廣泛代表性,以及提名門檻不高於選委會提名門檻(即八分一)的普選方案。現在當權者全面「落閘」,提出的普選方案與民建聯及工聯會的相若,較小圈子選舉更保守和倒退,無法解決特首認受性不足及管治問題,相信將令那些對中共政權原本仍有一絲希望的港人,選擇離開香港。而一些堅決留港,原本屬中間溫和派的人,亦只好被迫走上抗爭之路,向只顧私利的當權者全面進擊,這勢將令香港社會進一步撕裂!




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,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
活道教育中心 http://www.livingword.edu.hk
網誌:lampunlee.blogspot.com
蘋果日報 | 2014-09-02 |A08| 專欄專論| 社論 | 經濟學家 林本利